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2022-03-31
- 有束光
死亡在华人文化中带有许多禁忌,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不适合讨论、或者说很少会主动去谈及的话题,可是死亡又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要面临的一件事。有束光将介绍一个跟“死亡”打交道的基金会。
洪振茂基金会(Ang Chin Moh Foundation)由洪振茂生命礼仪公司于2012年12月创立,在此之后于2014年1月23日在慈善法令下(第37章)注册为慈善机构。这是新加坡第一所提倡认知死亡的机构。
洪振茂基金创始人也是洪振茂集团的第四代负责人洪子谦13岁时就投入殡葬服务业。至今,他已经为这个普遍被视为文化禁忌和落伍的专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和契机。
他深信我们必须在根本上塑造公众对死亡这个课题的态度和心态,同时灌输殡葬专业是当今社会上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概念。他希望通过洪振茂基金这个平台汇集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宗教领袖和社区组织,引领这门专业的发展,以更好地提升个别机构的共同利益和本地长期的殡葬需求。
创始人洪子谦说:“谈死你未必会死,但是不谈死你最后还是会死。讨论死亡其实可以拉近我们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
洪振茂基金希望通过公共教育、文化遗产和慈善事业,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善终和死亡的认知,以及殡葬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认识死亡
自2013年以来,洪振茂基金不遗余力提供不同创新的活动,比方说歌台节目、骨灰盒设计等等,致力于改变公众在临终、死亡、殡葬等课题上的观念和心态。
死都要讲 Die Die Must Say
“来敢敢讲死 死都要讲!
生老病死 对我来说 其实很简单
早死晚死 也是要死 早晚着买单
关于死亡 我们一起 仔细想一想
四项代志 一定要做 走了才会安”
这是2014年由王雷、林茹萍、刘玲玲、陈建彬和李佩芬等本地颇受欢迎的歌台艺人主持的一次活动,名字叫做《死都要讲》。本地老年人喜欢的艺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方言节目让受众更容易接受。黑色幽默和娱乐性的节目开启了本地公众对于临终和死亡等课题的对话。
骨灰盒设计 Happy Urns
看到这几张图片你可能会疑惑,这几位老人身边精美的陶罐是干什么用的?其实这是老人们在设计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出来的骨灰盒。
2019年,洪振茂基金会和连氏基金会(Lien Foundation)联合委托SUTD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设计创新团队开展了HappyUrns项目。这个有意义的项目使用通常被视为死亡象征的骨灰盒来鼓励对话并提高人们对临终问题的认识。
人生的最后一站应该代表着庆祝和喜悦,通过设计自己的骨灰盒来庆祝生命的旅程。老人们各自的设计思路反映了他们每个人独特个性。
他们创建个性化骨灰盒的过程,让我们知道了他们希望如何被后人记住。为生命的终结做计划不仅仅是仪式,它也提醒活着的人活在当下并记住他们。
社区参与
洪振茂基金在社区开展了广泛的活动来进行死亡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有一个为贫困人群提供免费丧葬服务的传统。生而为人,都应该有权力有尊严地离去,这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温度。
寻找死亡的踪迹
2017年7月,洪振茂基金与陈嘉庚基金会 、吾庐俱乐部联合主办了一场探讨临终、死亡和新加坡殡葬业发展的公共教育讲座。
这场名为《寻找死亡的踪迹》的讲座主讲人为延庆寺主席陈庆力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工业设计项目博士生韩瑞民先生和前《联合早报》摄影记者李欣赏先生。三位主讲人从不同学术层面, 如:阶级、设计、性别、文学、摄影、哲学、宗教、历史、语言学来钻研死亡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死亡教育这个媒介,我们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自己,并且延伸性地了解新加坡社会的景况和往后社会发展的前后关系。洪振茂基金希望通过类似的公共论谈赋予这个社会课题更多的注意力,也让更多参与者认知殡葬业在社会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中鼓励更多人能大方地畅谈死亡这个课题。
有尊严地离开
一直以来,洪振茂基金与不同的临终关怀中心,疗养院,医院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贫困群体提供免费的丧葬服务。在这个环节上,洪振茂基金也发展出一套精简的程序。洪振茂基金承诺在不设任何种族、宗教和家庭背景的前提下,为每位有需要的新加坡人提供妥善并富有尊严的告别仪式。
社区参与
洪振茂基金支持赞助了许多对殡葬业、死亡相关话题的学生作品,比方说摄影展、毕业展、设计项目等等。他们希望把一部分注意力和资源放在提升高等学府学生的死亡意识度。
禁忌:现实与观点
南洋理工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严宣融,在毕业展上为自己办了一场“丧礼”,邀请参观者体验躺在棺材里的感觉,并写下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以及人生的遗憾。这场毕业展《禁忌》具互动和体验性的毕业展主要想探讨的是死亡和缅怀的意义。
洪振茂基金参与支持赞助了这份毕业作品。通过透视死亡的不同观点,这场展会开启了参与者与死亡在不同层面的交流;如:文化习俗,缅怀至亲的方式等。
看过电影《寻梦环游记》的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讨论死亡也是在讨论如何活着和如何去爱。既然生命终归会走到尽头,与其逃避遮掩,不如揭开它的面纱。认识“死”,才能更好的“生”。
我们时常看到组屋楼下华人家庭办葬礼,马来族组屋楼下办婚礼,生命的开始和终结均在此地,充满烟火气。其实新加坡的殡葬业也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文化资产之一。
通过创新的方式,洪振茂基金把研究和教育事项联结在一起,主要目标就是要提升公众能严肃看待死亡这个课题的心态,理解传统观念并改变国人对殡葬业的印象,从中促进人们开启对于死亡等课题的持续性对话。
Share this post
有束光
有束光是爱与梦想公众号旗下一个原创版块,它聚焦于新加坡和亚洲地区的公益慈善事业。定期介绍亚洲慈善基金会、公益机构与团体、公益项目与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打破边界,寻找公益文明的趋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公益慈善的光,照进现实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