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Productions_logo

中国公益鼻祖—希望工程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共同富裕”,腾讯、阿里巴巴相继承诺投入1000亿助力。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在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今天,执政者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在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之后,注意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需求,把政策重心做了重要的调整。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普惠事业的时候,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公益鼻祖——希望工程。而很多人对“希望工程”的认识是从一张照片开始的。

中国公益鼻祖—希望工程

这张竖版黑白照片里,一个留着齐刘海的农村女孩手里握着铅笔,在简陋的课桌上做着作业,一双明亮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看着你。

这组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是20世纪90年代初,摄影师解海龙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而拍摄的。照片很快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起来,同时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被选为了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从1989年发起至2019年9月,希望工程总共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目前,希望工程的内涵仍在不断丰富。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曾对希望工程进行过效益评估,并得出结论:希望工程已经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事业。

希望工程与邓小平的缘分

希望工程的发起与一位领导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就是邓小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于是从1950年起,全国开展大规模扫盲工作。邓小平当时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教育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希望工程”应运而生。现在我们熟悉的“希望工程”四个大字就是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亲笔写下的。不止如此,邓小平还曾经匿名给希望工程捐款过。

1992年6月10日,中国青基会的捐款接待室来了两位军人,他们拿出3000元人民币,但不留捐款人姓名。工作人员一再称按规定必须留下捐款人的名字,为后人留下一份责任与爱心的清单。两位军人说,如果一定要留姓名,就写“一位老共产党员”吧。

同年10月6日,两位军人再次来到中国青基会,以同样的方式捐款2000元。后经中国青基会多方了解,才知道这位“老共产党员”就是邓小平。

中国公益界“教父”

中国公益鼻祖—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
中国公益鼻祖—希望工程
刘静和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先生

徐永光是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他曾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希望工程便是由他创建的。

1989年春天徐永光和几个有共同理想的朋友在办公室里畅想基金会的发展方向。大瑶山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睛在他脑海中闪现——希望工程的灵感就这样诞生。

徐永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还没学会说话,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靠给人缝补浆洗养育5个子女。

徐永光8岁才上学。那年母亲已上班,哥哥姐姐都上学,谁也顾不上管他。看到邻家孩子都在上学,徐永光也翻到户口簿,自己到学校报了名。那时贫民孩子交学费有两种优惠,一个是分期,一个是减免,这两种待遇,徐永光都享受过。

“童年的家庭生活和环境影响,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这一论断可以用来概括徐永光的人生。“出人头地”后推出希望工程帮助失学少年,也是命运让他做出的选择。

19年来,徐永光和希望工程,给无数渴望读书却又无力上学的孩子点燃求知的希望。他在帮助孩子们完成求学梦想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净化得如孩童般纯净透明。

对于中国公益人来说,徐永光是属于“教父”级别的人物,很多年轻的公益人都受其影响。

明天来到我们爱与梦想直播中的嘉宾刘静曾经坦言,徐永光是她公益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刘静心中,徐永光是有信念感的大前辈。

受助于希望工程又回到希望工程的公益人

如果只看希望工程所资助的孩子、所捐的款项、所修建的学校,那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字。

32年过去,当我们回过头去总结每一个被资助孩子的人生,才知道“希望”二字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我们从刘静的故事中就可以有深切的体会。她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曾经受助于希望工程又回到希望工程的公益人。

中国公益鼻祖—希望工程
中国资深公益人刘静

刘静出生于东北一个小村庄,母亲去世的早、父亲有残疾。小学三年级时她便辍学在家,是希望工程及时帮助了她,让她重返校园。

当时希望工程资助了她每学期20块钱的学费,这20块钱对于她而言意义重大。她觉得这20块钱不仅仅让她有机会再回到校园,而且能够让她看到爱和希望,看到并且感受到更多的力量存在,有人是和她并肩站在一起的。

HOPE

当年徐永光提出了1+1助学这种助学模式,刘静就是其受益人。1+1助学这样的模式从捐赠人的角度来讲,能够实实在在的看到他帮助的对象,并且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建立起双方的连接。

刘静当时就很幸运地被一个来自哈尔滨的一位叫姜华的阿姨资助,被资助期间他们有很多的沟通。姜阿姨常常写信给她,甚至还会给她寄一些生活用品。

刘静上初一的时候,姜阿姨把她接到哈尔滨,在她家做了短暂的冬令营,带她去看了很多地方。对于刘静来说,这些都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工程资助她的不仅仅是金钱,更让她有机会走出大山,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被希望工程所资助的刘静一直努力读书,求学期间仍然跟希望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她跟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从来不陌生。那些热情的叔叔阿姨一直跟她在一起。她经常作为代表去哈尔滨参加希望工程的活动,渐渐地对公益事业产生了兴趣。

大学毕业后,刘静跟曾经帮助自己的叔叔阿姨们提出,自己能不能来实习,正好当时是希望工程比较缺人手的时候,于是她很顺利地来到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习。

她还记得,因为那时候网络不发达,青基会堆了很多过往的档案资料,她实习期间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将过往十几年的受助生档案进行整理和梳理。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习和考察,2003年的10月份,刘静正式入职到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一个希望工程毕业,又回到希望工程工作的公益人。

中国公益鼻祖—希望工程
中国公益鼻祖—希望工程

从黑龙江省青基会开始,刘静踏上了十几年的公益之路。2020年她自费来到新加坡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她将带着新的视野、新的目标重回中国,继续进行自己的公益之路。

有人说如果你的兴趣和工作能融为一体,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刘静认为自己就是那样一个幸福又幸运的人。因为希望工程而开始走上的公益人生让她觉得丰盈、充实。

Share this post

有束光

有束光是爱与梦想公众号旗下一个原创版块,它聚焦于新加坡和亚洲地区的公益慈善事业。定期介绍亚洲慈善基金会、公益机构与团体、公益项目与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打破边界,寻找公益文明的趋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公益慈善的光,照进现实的窗。

Contact info

contact@adartsg.com

Please fill in the info below:

Note: Fields with an asterisk* are required.

THANK YOU!

We’ve received your message,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soon…